循环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,由于水中钙、镁离子等矿物质的浓缩、沉积,易形成水垢(如碳酸钙、硫酸钙等),影响传热效率甚至堵塞管道。常用的除垢方式可分为预防性除垢和清除性除垢两大类,具体技术及特点如下:
一、预防性除垢(阻垢为主,减少水垢生成)
通过物理、化学或生物手段抑制水垢结晶,从源头降低结垢风险,适用于循环水系统日常维护。
1. 化学药剂法
- 原理:向循环水中投加阻垢剂,通过螯合、分散或晶格畸变作用,阻止钙镁离子形成稳定水垢。
-
常用药剂:
- 螯合剂(如 EDTA、柠檬酸):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,降低游离离子浓度;
- 分散剂(如聚丙烯酸、聚马来酸酐):吸附在微晶表面,阻止颗粒聚集长大;
- 阈值抑制剂(如有机膦酸盐):干扰水垢晶体结构,使其无法正常沉积。
- 优势:操作简单,成本较低,阻垢效率可达 80%-90%;
- 注意事项:需定期监测药剂浓度(如有机膦酸盐维持在 5-10 mg/L),避免过量导致水质恶化。
2. 物理阻垢技术
- 电子水处理器:通过高频电磁场或静电场改变水分子结构,使钙镁离子不易形成结晶,或促使水垢呈松散状态随水流排出(适用中小型系统,阻垢率约 60%-70%)。
- 超声波除垢:利用超声波振动使水中微小气泡破裂,产生局部高压冲击水垢,同时抑制新垢生成(需安装在管道关键部位,适合高流速管道)。
- 磁化处理:水流经强磁场后,水分子缔合结构改变,钙镁离子结晶形态由坚硬的方解石变为松散的文石,减少附着(对高硬度水效果有限,需配合其他方式)。
3. 水质软化预处理
- 离子交换法:通过钠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水中钙镁离子,降低水的硬度(总硬度可降至 0.03 mmol/L 以下),适用于补水量大的系统(如中央空调循环水)。
- 反渗透(RO):利用膜过滤去除水中 90% 以上的溶解盐,从源头降低循环水硬度(成本较高,多用于对水质要求严格的工业系统)。
二、清除性除垢(去除已生成水垢)
当系统已形成明显水垢时,需采用机械、化学或物理手段剥离或溶解水垢。
1. 化学清洗法
-
酸洗除垢:使用盐酸、硫酸或有机酸(如柠檬酸)溶解水垢(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氯化钙),适用于金属管道(需添加缓蚀剂,防止腐蚀设备)。
- 示例:10%-15% 盐酸溶液循环清洗 2-4 小时,可去除 90% 以上碳酸盐垢;
- 注意:对硫酸盐或硅酸盐垢效果较差,需搭配氟化物等助剂。
- 碱洗除垢:用氢氧化钠、碳酸钠溶液软化水垢(尤其对油脂类污垢和部分硫酸盐垢有效),常用于预处理或配合酸洗使用。
2. 机械除垢法
- 高压水冲洗:通过 20-50 MPa 的高压水流冲击管道内壁,剥离疏松水垢(适合管径较大、易拆卸的管道,如冷却塔填料、换热器管束)。
- 机械刮除:人工或机械工具(如管道清淤机、旋转刮刀)直接刮除附着的硬质水垢(适用于局部严重结垢区域,效率较低但针对性强)。
- 喷砂除垢:利用高速喷射的石英砂、钢丸等磨料撞击水垢表面,使其脱落(多用于换热器壳体、大型储罐内壁,需注意设备表面损伤)。
3. 生物除垢技术
- 原理:利用微生物(如产酸菌、放线菌)分泌的有机酸或酶分解水垢中的有机成分,或通过生物膜代谢产物松动水垢结构。
- 优势:环保无腐蚀,适合对化学清洗敏感的系统(如食品、医药行业循环水);
- 局限:效率较低,需较长处理时间(通常需 1-2 周),对纯无机水垢效果有限。
三、各类除垢方式对比与选择
除垢方式 | 适用场景 | 优势 | 不足 |
---|---|---|---|
化学药剂阻垢 | 日常维护、中低硬度循环水 | 成本低、操作简便 | 需控制药剂残留,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|
物理阻垢(电子 / 超声) | 中小型系统、预防性维护 | 无化学添加,环保 | 对高硬度水效果有限,设备需定期维护 |
离子交换 / 反渗透 | 高硬度补水系统、精密设备循环水 | 从源头控制硬度,阻垢彻底 | 成本高,树脂 / 膜需定期再生 / 更换 |
化学清洗 | 严重结垢的管道、换热器 | 效率高,适合大面积除垢 | 可能腐蚀设备,需专业操作 |
机械除垢 | 局部硬垢、易拆卸部件 | 针对性强,适合紧急处理 | 人工成本高,可能损伤设备表面 |
生物除垢 | 敏感行业、轻中度结垢 | 环保无腐蚀 | 效率低,适用范围窄 |
总结
循环水除垢需结合系统水质(硬度、pH 值)、设备材质、运行工况综合选择:
- 日常运行以预防性阻垢为主(如化学药剂 + 电子水处理联用),减少水垢生成;
- 定期检修时采用机械或化学清洗清除已生成水垢;
- 对环保要求高的场景,优先考虑生物除垢或物理方法,并配合水质软化预处理。
合理搭配多种技术可实现 “阻垢 + 除垢” 协同,延长设备寿命并保证循环水系统高效运行。